新聞列表
NEWS LIST
深圳市鵬城建筑集團有限公司
地址:深圳市福田區農林路鑫竹苑A棟
電話:0755-82932228
傳真:0755-82932098
郵編:518040
網址: www.xian-pai.com
國內建筑平均壽命僅25-30年
國內建筑平均壽命僅25-30年
遼寧省科技館被整體爆破 資料圖片【核心提示】
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,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,使用了世界上40%的水泥、鋼筋,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~30年。另一組數據顯示,英國、法國、美國的建筑統計平均使用壽命分別為132年、85年和80年。
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范柏乃感慨:“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,卻少有50年的建筑。”有的建筑“出生即死亡”
76歲的沈陽市民趙永明,幾年來,四處追著看建筑爆破現場,他想把“老沈陽的背影留在腦海里”。
4月28日,他站在一排剛吐著綠芽的人行道樹前,親眼目睹了18層的遼寧省科技館背負著126公斤炸藥,被整體爆破的情景。事實上,老人很清楚,“遼寧科技館之死”只是近年來全國“短命建筑死亡名單”里墨跡未干的最新一行。
2007年1月,浙江杭州西湖邊的最高樓 浙江大學湖濱校區3號樓被整體爆破,建成僅13年,爆破當天,眾多師生蜂擁而至,有的放聲大哭。
2010年2月,江西南昌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被整體爆破,建成僅13年;3月,落成不滿10年、耗資3000多萬元的海南海口“千年塔”淪為了“短命塔”;7月,位于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、建成剛20年的凱萊大酒店停業拆除,而一年多前,該酒店還投資了上千萬元進行重新裝飾和布置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有的建筑“出生即死亡”。安徽合肥維也納花園小區1號樓,在正常建設了16層而尚未完工時被整體爆破。按市政府的說法,該小區影響了合肥城市景觀中軸線的山景。這個16層的龐然大物“死亡”時,不足一歲,還是“嬰兒”。
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表示,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,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,使用了世界上40%的水泥、鋼筋,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~30年。而根據我國《民用建筑設計通則》,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,一般性建筑為50—100年。
同時,另一組數據顯示,英國、法國、美國的建筑統計平均使用壽命分別為132年、85年和80年。
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范柏乃感慨:“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,卻少有50年的建筑。”
政績工程讓一些建筑“被死亡”
在從事爆破工作、戴著安全帽的畢國成眼里,相比那些“樓脆脆”、“樓歪歪”,1982年開工、1988年建成、拿過魯班獎的遼寧科技館,實在是個“樓堅強”。它的鋼筋含量是普通建筑的150%,剪力墻和鋼筋密度之高遠遠超出預料。因此,原定的1200余個炸藥孔被迫擴充到了1889個。
這樣的“鋼鐵戰士”死在自己手上,連畢國成都很心疼。
可在范柏乃看來,很多建筑不是倒在爆破工手上,而是倒在對政績工程和GDP盲目追求的某些人手上。
學者通常把國內建筑短命現象的原因,歸納為“四說”:“質量說”、“規劃說”、“政績說”、“暴利說”。范柏乃認為“政績說”更值得關注。
課堂上,每次講到新近“死亡”的“短命建筑”時,范柏乃說自己從農村學生眼睛里,看到了很復雜的東西。農村大學生問他,為什么一個農民建一座房子要用掉二三十年的心血,而政府對一個造價幾億元的樓說拆就拆?
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博導董黎明承認,有時候,我們的規劃本身患了“近視”,缺乏遠見,但說到底,更大的問題出在“政府想法太多”上。
一屆政府一個想法,規劃改來改去。所以有人稱:“規劃規劃,紙上畫畫,墻上掛掛,橡皮擦擦,最后全靠領導一句話。”
“美國,換個總統,還是美國,我們的城市,換個領導,就要變個樣。”范柏乃說。
在這些政績工程里,一些建筑不得不“被死亡”。比如武漢首義體育培訓中心綜合訓練館,投入使用僅僅10年,便被拆除,理由是該館位于即將動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和紀念碑之間,不得不為武漢耗資200億元打造的“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計劃”而“獻身”。
范柏乃表示,其實,這些建筑就算已過時、建筑功能發生改變,本也可以做到“二度開花”,比如上海的新天地、北京的798。
一些建筑完全可以“不死”,比如,原來的大學搬走后,可協商轉讓給中小學使用;有些空置的辦公樓可改為商務樓或廉租房。“可政府就是不干這些‘傻事’,而是炸樓把地賣給開發商。”
很多時候,一個個畫著圓圈打著叉的“拆”字背后,還隱著另一個字:利。多數“短命建筑”的背后,都有房地產開發的身影。五里河體育場拆除后,以16億元的價格進行地塊拍賣,投資19億元新建一座奧林匹克中心。13歲的浙大湖濱校區3號樓被拆后,其置換出的土地以24.6億元的天價整體出讓用于商業開發。
不難猜到,一些“短命建筑”身上有腐敗基因。比如,著名的“樓脆脆”事件中有“官員股東”,而且檢察機關發現房企的董事長侵吞 4000多萬元國資。再如,某市的“世紀巨蛋”因結構性重大安全隱患被拆除,人們叫它“腐敗巨蛋”。專家感慨,現在城市大拆大建,政府只算經濟賬,不算文化賬、歷史賬、人情賬。而且經濟賬也算的是個人的“小賬”、區域的“小賬”,就沒算全國的“大賬”。如果全國能提高建筑40%的使用年限,以2006年全國房屋竣工面積為例,每年可為國家節約資金約234.14億元,使用年限增長20年,共節約資金約4682.86億元。
范柏乃說,“短命建筑”是老話題了,這幾年兩會年年提,批評聲一片,可地方政府還是“比誰拆得快”,剎不住車!
我們活活把中國建筑古代史寫成現代史
6秒鐘讓遼寧科技館消失得足夠徹底。告別在網絡上進行。有的網友把這個冰冷的鋼凝混合物擬人化:“1988年出生,小80后,年僅23歲,正值青壯年……”有的網友感慨:“才23歲的樓齡啊,啥罪沒有,說判刑就判刑,而且是死刑,立即執行,沒有二審。”有的網友很氣憤:“這炸的不是樓,是錢!”還有的網友熱衷講道理:“市規劃建設,是擺積木嗎?一個受尊重的國家,不是建筑多高多新,而是有令人尊重的價值觀!”
走遍了大半個地球的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維新說,他從沒看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現在這樣大運動式地“拆了建、建了拆”。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,中國“建筑短命”現象嚴重違背城市建筑發展的規律,沒有文化積淀的城市不是城市。
有網友評論說:我們活活把中國建筑這部“古代史”寫成了“現代史”。
在巴黎,拆一幢房屋比建一幢要難得多。初到巴黎的中國人常常驚嘆:古老的建筑軀殼里,竟有著如此現代化的生活設施,衛生間安裝了防漏 電的人感應開關,廚房現代化廚具一應俱全。
劉維新說,他很羨慕一些國家的老建筑,這些城市“老人”,受到嚴格的法律保護。
英國1967年頒布《城市文明法》,其名稱直譯是“有關市民舒適、愉悅的法律”。即把保護歷史街區當成使市民精神愉悅、心情舒適的必要條件。日本從1919年制定《城市規劃法》起,陸續制定了許多有關法令,至1979年,已有關于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法規400多種。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“百年住宅”的建設構想,建設房屋時使用的都是標號40以上的混凝土。在布達佩斯市,政府明文規定所有門面建筑超過50年的一律不準拆遷;法國政府對有 20年歷史的或在國內外有過影響的場所,都立了標記予以保護,“每一個老建筑都有一個特殊的身份證”。
頗值一提的是,很多國家把公眾如何參與城市規劃寫進法律里。英國1969年出臺了著名的斯凱夫頓報告,它被認為是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發展的里程碑。美國學者提出“市民參與階梯”理論。日本規定城市規劃方案要先通過“意見聽取會”、“說明會”和公開展覽內容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見,然后經“都市計劃中央審議會”或“都市計劃地方審議會”審議。
董黎明、范柏乃都很感慨,我們的建筑規劃中缺乏透明度,缺乏民意。“拆與不拆,不能光聽領導人和開發商的,還得聽聽老百姓的。”他們相信,“人民的參與是最好的保障!”